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

   


微信图片_20200826171602.jpg


 对襟褂、粗布鞋,陈庆伟端坐在老式圈椅上,面前十多样雕刻工具一字排开,闪着银光。背后,爷爷辈创立的陈氏木梳“万聚号”牌匾,无声注视着他。

陈庆伟,临颍县一心工艺品厂总经理、漯河市青联委员、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、临颍县人大代表、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。曾获得“漯河市创业之星”“漯河十大青年工匠”“共青团青年标兵”等荣誉称号。


微信图片_20200826171611.jpg


8月21日,临近“七夕”,小雨微凉。临颍县油坊陈村的一间工作室里,陈庆伟的妻子杨楠楠、同学张磊、徒弟贾银桥,一群80后90后紧张又兴奋,这是他们第一次搞直播,展示用嵌银工艺打扮传统木梳。

“接发同心以梳为礼”,想让六千多岁的中华梳篦洋气下去,得在诚意上加点创意。

描线、开槽、嵌丝……陈庆伟眼神专注,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。整个人坠入一场和传统文化的对话,满是虔敬。

工作室博古架上,陈列有数十把木梳。一把好梳不仅要实用耐用,也要寓意深远,承载对美、技艺和创造力的无限追求。陈庆伟最得意那把“直首龙”,梳背上的龙尾高摆、眼圆睁,嘴里衔的木珠能来回滚动。

  “听说过常州梳篦,临颍也做梳子?”直播间有网友发问。

  “临颍梳子可有来头了!相传黄帝妃子方雷氏受鱼骨启发,发明了梳子,方雷氏就住在颍河流域。”陈庆伟边讲边收尾活计。

  “我也是做手工艺品的,现在压力很大。”一个网友说。

  “挺住!我们的专卖店都在景区,今年就没咋开张。公司正往开直播、做网店上转。”陈庆伟很感慨。

  他的一心工艺品厂安置了村里4个贫困户,20多个员工大多是本村村民,保证他们工资一分不少,这是责任。路对,就不能怕长。

  “做木梳好学不?”

  “一把木梳有26道工序。我研发了数控机床雕刻木梳,欢迎来学,分文不收。”陈庆伟话音刚落就收到一串赞。

  “去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,我在黄河边买过你的梳子。”一位网友说。

  “是嘞,市里县里都可注重推广俺们手艺人,还支持我们申报省级‘非遗’,有好消息了我跟大家说。”

  杨楠楠盘起的头发上,插着把小巧的马蹄梳。“一枝云鬓巧梳掠”,仕女妆成的娇俏依稀可见。14年前,陈庆伟拾起了家传制梳手艺,没像同龄人那样,去打工挣“快钱”。她知道,他想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做成真正的生活艺术品,就甘心远嫁过来,和他一起打拼。慢慢地,越来越多农村青年加入进来,努力让身边这项“非遗”活色生香,更有自信。

  “楠楠名字里都是木,和你有缘呀。”有网友开玩笑。

  “我忙设计,厂里大小事都是楠楠操心。她是俺家最贵的‘金丝楠木’!她鼓励我开直播推广手艺,大家爱看,我就有信心做下去。”

  20多分钟后,一把嵌银黑檀木梳完工,嵌字图案一面为“国”,一面为“家”。银丝铮亮,像陈庆伟们追寻的那道光。


微信图片_20200826171616.jpg


如果不是走进陈庆伟和他的团队,很难想象在中原腹地的传统村落,藏着一群醉心传统文化传承的年轻人。他们是独特版本的“李子柒”,既执着专注,也求变创新;不仅有对事业的热爱,更有一份对家乡、对他人的使命感责任感。

  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从决战脱贫攻坚到实现乡村振兴,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村,想摆脱小打小闹有大发展,人才不可或缺。本土人才回归、青年人才加入,才能让“空心村”早日变“实心村”,为接续发展提供无限后劲和可能。期待有更多年轻人,不负青春不负村!

  油坊陈村位于漯河市临颍县中部,村里以陈姓为主、磨油坊为生,故叫油坊陈。现有人口760户、2786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、28人。通过安排就业等方式,已脱贫5户。

来源:河南日报(记者 柯杨)